从这里开始为正文。

北京夏季奥运会后的十多年间,南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片的街巷修旧改新,许多胡同消失后变成了地名,但鲜活的京味儿文化依然通过旅游开发保留了下来,南城也成为北京这座国际性旅游城市中最接地气而又精彩纷呈的旅行目的地。

从具体景区来说,我们把南城的景区分为了城楼坛庙、特色古街、公园故居和博物馆,而在景点之外,南城也是汇聚北京老字号的地方,茶馆戏楼、小吃美食和传统购物场所才是体验南城鲜活文化的所在。

6个人气推荐景点

前门


【景点介绍】

前门,也称正阳门。北京的正阳门具有威天下而昭礼的“国门”地位,在京城的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它成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的象征。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举行。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处于天安门广场的最南端,每逢国庆典礼均在正阳门城楼北面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9月10日发行的第一套500元人民币,正面就是正阳门的图案。1988年正阳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小故事--正阳门历经磨难需保护】

经许多次磨难,也多次毁于大火。其中明代两次被焚毁,清代经历了3次火灾,而以第五次被毁最为惨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放火。火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同时烧毁了正阳门箭楼。几个多月后,在瓮城内驻扎的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筹划修复。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修复这个工程,要求各省“捐资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资料,工部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再将正阳门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景点意义】

在北京城诸门中,正阳门规制最为隆崇,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形象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阳门作为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门,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绝佳载体,人文蕴涵深厚。正阳门作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以其无声的建筑语言,不仅向世人展示出封建社会都邑城垣中的一个局部,而且,在古代建筑、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王朝历史等方面,都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与研究价值,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

【游览收获】

前门大街是北京城内的一条古老街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北京作为中国古都的厚重文化氛围;前门大街是美食的天堂,各种各样的美食摊位和餐馆琳琅满目,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前门大街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商铺,从传统的老字号到时尚的潮流品牌,应有尽有。

大栅栏


【景点介绍】

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简称“大栅栏”。大栅栏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时称廊坊四条;明弘治元年(1488年)在胡同口设立栅栏,故改称“大栅栏”;清末此地商业发达,形成商业街区。北京市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劝业场旧址、谦祥益旧址门面、瑞蚨祥旧址门面、祥义号绸布店旧址门面、盐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等多处历史遗迹,是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北京早期商业的发祥地、中国影视行业的诞生地,更是京味传统文化的集中承载地。

【历史小故事--弘扬便民精神】

1984年,北京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正式将大栅栏街命名为“商业文明服务街”。那时,大栅栏街共有33家商店,虽然处于改革开放、讲求经济效益的年代,但这些商店没有舍弃便民措施,店店都有便民“一招鲜”。比如,同仁堂药店一直坚持代客煎药,每次收费1角钱,煤气涨价后,每煎一次药要赔5分钱。从顾客利益着想,同仁堂既没多要钱又没丢掉这项便民措施,从1985年1月到10月,共为群众煎药1.8万多服。晨光眼镜店也一直坚持164项费事又不怎么赚钱的小修小配业务,不但安排专门人手,还延长了营业时间,千方百计备齐零件,从1985年1月至10月,共为顾客修配眼镜2.7万多副。

【景点意义】

大栅栏的历史可追溯500多年,保留有北京城区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最密集的地区,是一面折射北京城历史发展的镜子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是“一部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 。

【游览收获】

走进大栅栏,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繁华的旧时京城。这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无不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逛累了,随处可见的小吃摊贩为你提供各种地道的北京美食,糖葫芦、炸酱面、炒肝等,让你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鲜鱼口


【景点介绍】

鲜鱼口是前门大街上的一条古老街道,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鲜鱼口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聚集了众多的商贩和手工艺人。现在的鲜鱼口是一条美食街。干净整洁,古色古香。街巷两旁商铺林立,各种美食、老北京小吃、戏园子等应有尽有。

【历史小故事--鲜鱼口地名的由来】

作家肖复兴的散文集《记不住的日子》记录了老北京旧居与四时物语。北京的不少地名,与当时的风土人情有关。肖复兴说,鲜鱼口是一条老街,其得名源于当初护城河开闸泄洪,水往南流形成一条小河。旧日河上建有一座小桥,卖鱼的小贩就在两岸叫卖鲜鱼。“小河干涸后,河道两侧逐渐有了住家,人多了,各种小店小铺就起来了。清朝时,鲜鱼口这儿鞋铺多,后来慢慢又有了长春堂药店、聚祥斋糕点等等,铺子一个接一个,一直到鲜鱼口的西口,也就是前门大街。”肖复兴说。

【景点意义】

如今的鲜鱼口,已经是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将其定位为“京味特色、美食经典——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续延街区业态特色、历史风貌,聚集民族特色餐饮老字号,使鲜鱼口街成为展示古都文化、京商文化的重要窗口。

【游览收获】

来到鲜鱼口静下心来行走于老街之中,虽深处闹市却心如琉璃,沿路欣赏各具特色中国古建筑别有一番风味。鲜鱼口是品尝北京当地美食,感受当地文化及特色建筑不二之选。

北京坊


【景点介绍】

北京坊是前门大街上的一片古老的商业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小吃摊点,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的老北京。北京坊还是一个集合了众多创意产业和现代商业的区域,这里有独立设计师的店铺、手工艺品店、书店等特色店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购物和休闲体验。同时,这里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如音乐会、画展、戏剧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

【历史小故事--劝业场】

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小楼坐落于北京坊,它宫殿般的外形充满魅力,这便是劝业场。 老北京劝业场的历史还要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即劝业场。拥有官办背景的劝业场承担着民族工商业展示的功能,能够进入市场的商品均属国货翘楚,按规定必是国人资本、国人经营、本国材料甚至国人做工才可入驻,但也不排斥国外原料与国外技术,只是在这里鼓励国产化与民族工业发展。据记载,当时劝业场与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青云阁齐名,被称为“京城四大商场”。

【景点意义】

北京坊既是商业的载体,亦是文化的容器,物理维度上,是首都北京核心地带上的生活方式集中地;文化层面上,又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的创新性开发,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

【游览收获】

本以为到了北京坊这个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会遇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想到虽然坐落在前门大栅栏游客区,但北京坊与纷扰喧嚣并无关联,反而呈现出来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质。 穿梭于民国风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看景瑜踱步其中,不禁让人感叹岁月的变迁。

天坛


【景点介绍】

天坛,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

【历史小故事--九龙迎圣的由来】

天坛公园内的“九龙柏”位于回音壁外西北侧,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植,至今已六百多年。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这些干纹从上往下缠绕开来,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所以得名“九龙柏”。明清两朝,皇帝们到圜丘祭天时,正巧要路过此柏,因此称此柏为“九龙迎圣”。

【景点意义】

天坛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市南部,是明清两代供奉天地的场所。天坛的建造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游览收获】

当来到北京天坛祈年殿,人们会被它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站在远处,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鎏金宝顶、蓝瓦红柱,白石基座,金碧辉煌的祈年殿,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焕发光彩。渐渐走近,踏上祈谷坛,心情变得庄重起来。人生就像这座祈年殿,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实的支撑。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先农坛


【景点介绍】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亦是皇家最早在北京城南设立的仅有的一座皇家禁苑。先农坛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外坛。外坛即西部和北部内、外坛墙之间宽阔的树林、空地。祭祀先农神和行耕籍礼的主要建筑多建在内坛。先农坛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

【历史小故事--一亩三分地】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置耤田。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景点意义】

北京先农坛是明清时期皇家坛庙建筑的重要遗存,其建筑单体及平面格局基本保留了明清两代的风格与特色,是明清官式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先农坛灵活多变的建筑结构、为功能所展开的平面布局,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彩画、琉璃贴饰等,体现出当时的设计者和工匠们的别具匠心,展示出明清两代建筑设计、施工的最高水平和技术。

【游览收获】

参观先农坛,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古老中国对农耕的尊重,从皇室到民间,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明清时期的皇帝修建了如此巨大的祭坛,祭祀每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修建了如此华美而庄严的建筑,不禁让人们对古人高超的建筑造诣为之惊叹。

PC版

スマートフォン版